编者按:叱咤商海70年,李嘉诚是中国企业史中传奇的一笔。他是白手起家的富豪,没有一夜暴富的神话;他厌恶巧取豪夺,也从不哗众取宠,一直低调地展示着一个真正的商界教父应有的姿态。
本文摘自《李嘉诚大传》,讲述青年李嘉诚在1950年自立门户,创办长江塑胶厂的经历,以及创立之初塑胶厂濒临破产的一场危机。

(图片来源于网络)
牛刀小试
1950年,一个绿意盎然的早春,李嘉诚来到了位于香港岛东北岸的筲箕湾,他想在这里开办一家工厂。
这一年年初,英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。然而,风云莫测的全球局势并没有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以喘息的机会—抗美援朝的第一次战役也在这一年打响了。
筲箕湾是香港最早被开发的地区之一。自1842年香港开埠以来,居住在这里的渔民不过7000余人,直到1920年,筲箕湾才开始出现一些小型工业。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,大批中国内地难民涌入筲箕湾,建成了主要以简陋铁皮屋组成的13条山村,卫生环境普遍很差。
当时,已经有几家工厂悄悄在筲箕湾动工,显然,有投资实力并且预料到新一轮经济将会复苏的并非李嘉诚一人。站在筲箕湾向河对岸九龙半岛的鲤鱼门远眺,回想起跟随李嘉茂创办五金厂、帮助王东山推销塑胶产品的种种经历,“天高任鸟飞,海阔凭鱼跃”的豪情在李嘉诚的心中油然而生。
在李嘉诚创业的那个时代,由于信息的闭塞会给商业的发展造成不同的困扰,但同时也带来了各种契机,几乎是谁勤奋谁就有可能捡个金元宝。李嘉茂是一个很好的例子,他的勤奋、与人为善和重感情、讲信义的品质,都让李嘉诚很难忘。从李嘉诚离开五金厂以后,镀锌铁桶便进入了长达几年的滞销期,李嘉茂也从寸步难行的困境中逐步体会到,塑胶产品代替镀锌水桶,正成为新一轮经济复苏以来无法阻挡的发展趋势。
后来,李嘉诚在帮王东山推销塑胶产品时,仍在观察与五金相关的市场状况,他发现:当镀锌铁桶销路越来越窄时,铁锁却成为当地居民需求的紧俏产品,原来,许多五金厂大量生产镀锌铁桶等较大的产品,却忽视了铁锁等小产品的市场需求,结果造成铁桶积压而铁锁奇缺的现象。
李嘉诚将这一发现告诉了李嘉茂,劝他放弃铁桶生产技术,但保留销售渠道,果断转型,一次性把市场所需的房门锁、抽屉锁、卷柜锁全部纳入生产线,变成香港五金业独一无二的铁锁生产厂家。李嘉茂听从了李嘉诚的建议,不但生产出门锁、抽屉锁等常规产品,还研制出国际上尚未普及的弹簧锁,就这样,这家连年销路不畅的小五金厂,从濒临破产的边缘起死回生了。
虽然发现了这样的商机,但毕竟属于为他人作嫁衣裳,自己并不承担风险,也自然不能享受利润。从万和塑胶公司跳槽出来后,李嘉诚不再像从前那样到另一家工厂打工,而是准备踏踏实实地自己干一场了。于是,他将多年的积蓄连同向舅父庄静庵借来的款项共五万港元,在筲箕湾创办了长江塑胶厂,专门生产塑胶玩具和简单的日用品,开始了艰辛的创业之路—这一年,李嘉诚刚满22岁。
之所以选择塑胶产业,是因为当时的西方国家对新中国进行经济封锁,失去了内地市场的香港,物资匮乏,经济出现了低迷,为了提振香港的经济,当时的香港政府适时调整了产业政策,使香港经济由转口贸易型转向加工贸易型。
一时之间,加工业在全港兴起,塑胶、玩具、日用五金、手表装嵌等众多行业相继崛起,而李嘉诚选择塑胶产业,则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:一是他在万和公司积累了充足的全盘经营管理经验,二是塑胶尚属于新兴产业,原料主要从欧洲、日本、美国进口,产品既可以在本地市场销售,还可以扩展到海外,销售渠道很宽广,是一个有潜力的产业。
之所以把这家刚刚诞生的小厂命名为长江,是取“长江不择细流,故能浩荡万里”之意。通过对李嘉诚的剖析可以知道,他本性好强,家境贫寒、客居他乡的生活,更使他敏感的内心滋生出不愿被别人看不起的自尊。“长江怎么会成为长江呢?就是水在推动着向前走,所以我做生意,22岁时表现得很谦虚,但内里我很高傲,这样不好。所以我自己命名的自己企业叫长江。”多年后,在接受彭博社专访时,李嘉诚提到“长江”的寓意,他希望做到像长江这么大的水量,因此,“一定要谦虚,接受其他水来。”
其实,早在日军占领香港时期,全港处在风雨飘摇之中,这时的李嘉诚就在暗暗积蓄自己的力量。那时,香港百业萧条,干诺道、德辅道、皇后大道行人稀少,李嘉诚每每行走在宽阔的马路上,看见行人就想超越,以至于后来养成了走路比别人快的习惯。此后数年,他艰苦自学,表面看起来是一个消瘦、安静、孤独,甚至不与人同餐、同游的古怪少年,但他善于观察,善于积累,一天比一天进步,无论学习力还是判断力都已经超越了同龄人,这让他隐隐感到骄傲。但他时刻提醒自己,骄傲必然带来失败,谦虚和包容才能带来更大的智慧和成功的可能。因此,当李嘉诚终于开始了自己的事业时,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公司命名为“长江”,用以告诫自己,唯有汇聚百川,方能细水长流。

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 图/视觉中国
将公司取名为长江的李嘉诚,日后也为长江的保护与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。他在长江沿线投资,支持经济发展,赞助支持不少生态保护基金。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期间,他还第一时间以私人名义向灾区捐献了5000万港元。
用五万港元创办一家工厂,在别人看来基本就是杯水车薪,在当时的香港,这点钱连厂房租金都难以支付,何况还有必要的生产设备需要购买,原材料的购买,工人的工资,各种税费的上交等等。但李嘉诚信心十足,他要让这五万港元起到五十万港元的效用。为了节省租金,他选择了一个仓储公司墙破瓦裂的备用仓库作厂房,并用剩余资金买来必要的设备和机器,还雇来一批工人。
1950年3月11